(通讯员:李格)2021年4月10日至4月13日,太阳成官网第190场至第203场博士研究生报告顺利举行。来自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12名博士研究生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太阳成官网各年级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认真聆听了报告。以下是博士报告的简要内容:
2021年4月10日,第190场博士学术报告以《山西方言分布格局与自然、人文地理的关系》为题,由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高晓慧主讲。首先,高晓慧从河流、山脉等自然因素入手,分析其对山西方言在阻隔以及贯通方面的影响;其次,从人口流动、政区沿革等人文地理因素角度表明其对山西方言扩散传播上的影响。高晓慧指出,总体而言,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综合起来决定山西方言的形成分布和演变。报告言之有据,富有学理性。
2021年4月10日,第191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河南林州方言尖团音分混现状及其成因》为题,由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谷少华主讲。谷少华在介绍林州方言尖团分混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林州方言尖团音的声学表现,表明无论塞音、擦音,都以观察擦音部分的能量起始线为区别性条件。最后,谷少华从多角度归纳林州方言尖团分混现状的成因,并说明林州方言尖团音分化情况正处于系统性演变过程中。总体讲述严谨,幽默风趣。
2021年4月11日,第192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战时中国“非虚构”书写及文学史价值(1931—1945)》为题,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魏欣怡主讲。魏欣怡指出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中期,“非虚构”书写作为引领战时文学风潮的典型现象,在展现现代中国革命与抗战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内核及情感指向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以多样特殊的文本形式、表达技巧及主旨内涵,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战时社会和革命的表现领域。从文学外部而言,作为走向公共生活、暴露社会问题及实现战争动员的最佳写作样式,“非虚构”文学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极富大众化特质的民族形式。
2021年4月11日,第193场博士学术报告以《乡土叙事的嬗变:从<长河>到<山本>》为题,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吕惠静主讲。吕惠静指出从沈从文的《长河》到贾平凹的《山本》,构成了乡土小说从现代审美建构到后现代欲望解构的叙事衍变。通过对两部小说进行对比分析,吕惠静博士认为当代乡土小说只有弘扬现实主义的精神传统,建立起与乡土世界平等真诚的对话关系,才能以敏锐的问题意识捕捉到农村转型的尖锐矛盾与广大农民的心理裂变,才能以深厚的底层悲悯意识描绘出真实鲜活的乡土场景与生气蓬勃的农民形象,才能构筑起生命体验、情感关怀、理性批判、文化哲思水乳交融的乡土世界。
2021年4月11日,第194场博士学术报告以《“边界”与“通道”:神话中国书写中的阈限与历史心性》为题,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李泽涛主讲。李泽涛指出“阈限”能成为人类学关注边缘、附属、转换、污染、反常和越轨的通道,而神话中国对阈限进行“书写”的目的是促进野蛮与文明、神圣与世俗、远古与现代中大传统、小传统文化间的互动和融合。而该研究的目的就是在“神话中国”书写中发现人类文化活动中的阈限与历史心性,进而深描文化变迁中的“边界”与“通道”。
2021年4月12日,第195场博士学术报告以《周代昏礼仪程及其教化策略探析——以<仪礼·士昏礼>为例》为题,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宋宁宁主讲。宋宁宁以《仪礼·士昏礼》为例,重现周代昏礼仪程,重在探讨其程式背后潜藏的教化策略。从外在昏礼的“繁复仪式”到“进献公婆之物”,剖析了昏礼仪程内部所蕴含的“神人之别”“宾主之别”“公婆之别”的潜在意味,进一步指出其“以器物象征情志”“以语言表达敬诚”的教化策略。思考独到,极具问题意识和探讨性。
2021年4月12日,第196场博士学术报告以《侠由“史”入“文”:魏晋南北朝咏侠诗兴起略论》为题,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艳丽主讲。王艳丽以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领域内侠风兴起之因”作为思考的起点,发现这一时期诗人独具“尚侠”风尚与文学风格,并论述了这一“侠风”诗歌创作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从“侠风兴起之因”到“侠风”影响之果,完整地探讨了“侠由‘史’ 入‘文’”的发展演变,论述严谨。
2021年4月12日,第197场博士学术报告以《中华文化在吉尔吉斯斯坦传播现状调查——以饮食为例》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叶丽娅主讲。叶丽娅认为在目的语环境下学习某种语言,语言环境将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学习某种语言,语言环境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但在母语环境下,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拥有一些不可否认的优势。只有了解语言环境内在的各种利弊,学习者才能避免或克服其缺限,有效地利用其优势使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2021年4月12日,第198场博士学术报告以《非目的语环境下语言环境对汉语学习的影响——以吉尔吉斯斯坦的汉语学习为例》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叶丽娅主讲。叶丽娅指出中华美食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式菜肴的俄语翻译,而忽略了主食,小吃等翻译方面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研究过于侧重菜肴的文化方面,而使本土客无从下手点菜;有些研究过于强调菜肴的实用性却不能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特色。本报告旨在研究中国美食文化简介的翻译,即某美食的原料、成型技法、烹饪方法、浇头、菜的养生特点、文化特点等介绍的文字翻译,以弥补饮食文化翻译的一些不足。
2021年4月12日,第199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法律视域下国际中文兼职师资建设——基于对S省高校的实证研究》为题,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崔淼主讲。崔淼认为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兼职教师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根据现行法律可推演为劳务关系、实习关系、非全日制用工关系、视为劳动关系等多种类型。在非全日制用工关系和视为劳动关系中,国际中文兼职教师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争议较多。首先,非全日制用工关系下,兼职教师的待遇不公且权益难以保障,同时用人单位难以管理兼职教师;其次,视为劳动关系下,兼职教师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同时用人单位承担一定违法风险。
2021年4月13日,第200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智能化人机互动:国际中文线上教学互动的新转向》为题,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郑东晓主讲。郑东晓认为传统课堂互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通常以点名、问答、小组活动、课堂游戏等形式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巩固知识和能力等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促发下,国际中文教学加速由现实课堂转向虚拟网络空间,传统课堂互动模式受到线上教学的检验和挑战。
2021年4月13日,第201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毛里求斯汉语教学的现状、困境及出路》为题,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林燕主讲。刘林燕指出目前毛里求斯汉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学教师数量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材不符合教学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流失严重;教学辅助工具使用不足;中学考试制度不利于汉语教学。导致目前毛里求斯中小学中文教育发展缓慢,所培养的学生汉语水平较低。鉴于此,唯有培养并加强对本土教师的师资培训,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2021年4月13日,第202场博士学术报告以《国别化汉语教材的混合方法研究综述》为题,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林燕主讲。刘林燕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海外汉语学习人数日益增多,国内编写的汉语教材由于针对性不足,难以满足海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很多专家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呼吁开发符合各国学习特点的汉语教材,国别化汉语教材应运而生。以混合方法研究进入国别化汉语教材,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方向。
2021年4月13日,第203场博士学术报告以《近十年国内新媒体语言研究的可视化分析》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马若宏主讲。马若宏以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Ⅲ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绘制国内新媒体语言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厘清该领域的载文结构,梳理出新媒体语言研究的热点及前沿趋势。研究方法新颖,观点明确,具有启发意义。
附:第204场到206场博士报告时间安排
时间 |
地点 |
专业 |
报告人 |
题目 |
4月21日(周三)下午2:30 |
文渊楼 3201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徐翔 |
鲁迅风在秦地——以红柯“故事新编”小说为例 |
4月21日(周三)下午2:30 |
文渊楼 3201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景兴燕 |
论胡适留美期间新文学思想产生中的偶然性 |
4月21日(周三)下午2:30 |
文渊楼 3201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封艳梅 |
程抱一及其小说中文化磨合形态论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