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文苑)2019年4月8日至12日,太阳成官网第五周博士报告顺利举行。来自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的多位博士研究生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各年级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报告。以下是第五周博士报告的简要内容:
2019年4月8日,第74场博士学术报告以《陕北米脂方言的话题标记“动儿”用法考察》为题,由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孙彦波主讲。她从三方面进行介绍:话题标记“动儿”的分布及用法、语用功能、形成考察。陕北方言的话题标记“动儿”在米脂方言中运用频繁,使用区域很广。针对这一现象,孙彦波将“动儿”的使用范畴总结成论元共指性话题、语域式话题、拷贝式话题以及分句式话题等四种结构类型。她以米脂方言生活语言为例,认为“动儿”具有强调、对比、承前、假设等功能。最后,她论述了“动儿”的来历——“动儿”是从表时间词“……的时候”语法化为虚拟语气词,进而语法化为话题标记。
2019年4月10日,第75场博士学术报告以《<诗经>“二雅”新论》为题,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韩团结主讲。韩团结先从《说文解字》中“雅”的造字原理与本义讲起,引人入胜;接着他论述了“雅诗”结集过程中的名称变迁、“雅诗”的编订原则和“雅诗”的腔调及其传播,并对其核心观点进行总结。韩团结的报告思路清晰,主题详细,注重文献依据,对《诗经》“二雅”的论述富有新意。
第76场博士学术报告以《<魏风•伐檀>题旨的阐释及推衍》为题,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李申曦主讲。李申曦先介绍了几种对《伐檀》代表性的理解:孔孟的理解、汉代刺诗说的引申理解、朱熹的美诗说,然后回归到《伐檀》的本义进行探究。李申曦的报告结构严整,论述结合,引发了同学们对《魏风•伐檀》的兴趣。
第77场博士学术报告以《<博物志>研究》为题,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祁小真主讲。祁小真首先详细介绍了张华的生平和政治功绩,接着她介绍了《博物志》的内容、成书年代、性质、版本、成书原因以及文学价值等六大块。祁小真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为例,与《博物志》出现的现象进行对照,让听众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78场博士学术报告以《苏轼人生逆境中的生存智慧》为题,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宫臻祥主讲。宫臻祥首先介绍了苏轼的生平,接着介绍了论文的主体框架,论文分为五部分:物华地灵铸伟才、欲试锋芒厄运连连、世事维艰力难任、宦海浮沉智慧人生、结语。宫臻祥结合社会经验,纵观苏轼一生得失,探索苏轼在动荡和宦途起伏中的智慧。报告内容丰富,阐释详细充分,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2019年4月12日,第79场博士学术报告以《仪式与记忆:和政牙塘社火“牛犊爷”的人类学解读》为题,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赵世昌主讲。赵世昌先介绍了牙塘社火“牛犊爷”在地田野调查情况,梳理、复现了仪式的全部环节。他将“牛犊爷”放在人类学视域下进行解读,认为“牛犊爷”作为一种特殊的原生态民俗仪式活动,具有集体文化记忆与仪式叙事来源,携带着祭祀祈禳与祈福送福的主要原生性功能及教育、娱乐、传播生产知识和联结社区的衍生性功能,并成为牙塘民众对共同信奉神灵的集体记忆代代流传,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
第80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术”、“道”并置: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研究》为题,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秦崇文主讲。秦崇文认为,文学人类学学科会对中国的文学研究、理论建设、方法论的革新以及文科教育改革产生持续而巨大的影响力,为学界带来新的学理性思考,并逐步扩展到传统的其他学科研究领域。迄今,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已经被多个学科专业的学者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也要防止文学人类学不自觉地为其他学科所占领,保持学科的独立性。
附:第六周博士报告时间表
时间 |
地点 |
专业 |
报告人 |
题目 |
4月17日(周三) 下午2:30 |
文渊楼1311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荀羽琨 |
《现代西北游记与民族国家的建构》 |
王鑫 |
《歌剧<白毛女>与讲故事的人》 |
张延国 |
《新的人民文艺的另一种想像和探索——汪曾祺十七年(1949-1966)小说创作论》 |
4月19日(周五) 下午2:30 |
文渊楼1314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劲锋 |
《鲁僖公复礼与<鲁颂>之形成》 |
4月20日(周六) 上午8:30 |
文渊楼3112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王跃平 |
《蒙古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
刘志刚 |
《甘肃卓尼土族语言使用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研究》 |
王勤 |
《语言规划对西安城市发展的意义》 |
郭玉梅 |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经济功能》 |
张军 |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农民工称谓的嬗变》 |
葛爱华 |
《“民族团结”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