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本学期第12期(总第323期)文心阁活动在首阳书坊顺利举行。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冯媛媛老师围绕“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这一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
在今人看来,“侠”往往出现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但在历史上,“侠”是真实存在的。冯老师首先从“侠”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谈起,带领大家了解这一群体。“侠”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侠以武犯禁。”汉代的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道出了侠之为侠的实质:纾困扶危,讲诚信,不畏难,敢舍身,有谦挹退让之风。这也为后世侠之书写,提供了一种根本遵循。但由于他们的“以武犯禁”,对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具有破坏作用,是政治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游侠也成为主流文化所排斥的对象,自班固《汉书》以降,历代史家已经不再为游侠作传,其活动也不再见载于正史。
但游侠并未就此销声匿迹,其精神气质一直延续至后世,“侠”也慢慢成为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符号。“侠”被人们赋予了正义、诚信、自由、率性等意义,并常常用以品评人物。
介绍完历史演变过程后,冯老师跟大家分析了“侠”之形象在文学中的发展。李白曾在《侠客行》中写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王维用“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赞美游侠的洒脱不羁。“侠”除了经常在诗歌中被传诵,其实还频繁出现在古典小说中。而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也把“侠”塑造得更为多元、立体,从唐传奇中神秘莫测的剑侠,到明代《水浒传》和清代的《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侠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条是侠与政治文化的结合,另一条则是侠与情文化的结合。“侠”与政治文化的结合,最终产生出“忠义双全”的“侠之大者”;“侠”与情文化的结合,最终产生出“侠骨柔情”的“儿女英雄”。这两大文化谱系,对后世影响深远,至当代新武侠,这两条线索才真正出现合流,而金庸则是集大成者。
此外,冯老师还跟同学们讨论起饮酒、江湖、武功等与武侠密切相关的事物,同学们也积极向冯老师请教自己的问题,分享读书心得,其乐融融。
本次文心阁活动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